本文2034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王阿姨年初查出再生障碍性贫血,起初只是觉得浑身没劲、脸色发白,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后,病情急转直下,竟被诊断为白血病。家人一时间难以接受,忍不住质疑:“血液病怎么就变成癌症了?”医生一句话点破:“这本就是一类病。”
很多人以为贫血、紫癜、白细胞减少这些只是“小毛病”,但它们背后可能藏着更深的隐患。血液病和肿瘤之间的关系,不只是“发展关系”,而是“同源关系”。
从现代医学到中医理论,我们今天就来讲清楚“血”与“癌”的那点事儿。
血液病≠贫血,别再低估它了
一说“血液病”,很多人脑子里只有一个词:贫血。其实,血液病是一大类疾病,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类。良性如:缺铁性贫血、再障、血小板减少症;恶性如:白血病、淋巴瘤、多发性骨髓瘤。
虽然起初症状都不吓人,但一旦病程延误、病情失控,这些“良性病”也能一步步演变为肿瘤。尤其是骨髓造血功能异常、白细胞异常增殖的情况,往往是肿瘤发展的前兆。
白血病,其实就是“血癌”
有人一听“白血病”这个词,觉得和“癌”不是一回事。其实,它的本质就是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,因此也被称为“血癌”。
它不同于实体瘤,没有肿块,却在血液里“泛滥成灾”。异常的白细胞在身体里无限增殖,占据骨髓,压制正常造血功能,最终导致免疫力崩塌、感染频发、出血不止。
更可怕的是,很多白血病患者前期并无明显不适,仅仅是反复发烧、乏力、牙龈出血,容易被忽视。
“癌”从哪来?中医讲得更早
中医早在《黄帝内经》里就提到:“血不荣经,瘀而成积。”说白了就是血运行不畅,毒积成块,久则成瘤。中医认为,肿瘤的形成,根本在“血”。血虚、血瘀、血热、血毒,都是肿瘤发展的土壤。
尤其是血瘀不去,毒素不排,气血失调,就容易导致“痰瘀互结”,“正虚邪实”,形成癌变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血液病,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早期就已具备肿瘤发展的“内环境”。
一个“虚”字,贯穿始终
中医讲“虚则百病生”,血液病最常见的根本病机就是“气血两虚”。
一旦血虚,身体各系统供养不足;气虚则推动无力,病邪易入。再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快、熬夜多、压力大,脾胃功能差,营养吸收跟不上,更容易让血液系统出现问题。
中医认为:“脾为生血之源”,脾虚则血生无源,一步步走向血虚、血瘀、血毒,这是肿瘤的温床。
为什么血液病容易癌变?现代医学也有解释
从现代角度看,血液病之所以容易演变为肿瘤,根源在于造血干细胞的“基因突变”。这些细胞一旦突变,就可能出现异常增殖、凋亡失控、免疫逃逸,从而走向恶性病变。
再障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病,早期看似稳定,实则潜藏基因损伤。医学统计显示,部分再障患者在5年内有10%几率演变为白血病。
而且,血液系统不像其他器官有“屏障”,一旦出问题,就是全身性疾病,转化速度极快。
中医怎么看血液病的“癌变过程”?
从中医角度看,血液病的癌变过程是:虚—瘀—毒—结。
起初是气血虚弱,脾肾亏损,导致血液生化异常;
接着是血运不畅,瘀血内停,形成病理产物;
久而久之,瘀久化热、化毒,生成“毒邪”;
最终“毒邪”与“痰瘀”结合,形成“积块”或“癌块”。
这个过程虽慢,但极难逆转,中医治疗讲究“治未病”,就是要在“虚”“瘀”阶段及时干预。
如何判断血液病是否有癌变倾向?
不是所有血液病都会癌变,但有以下表现的,要高度警惕:
血象波动大,时高时低;
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;
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、发热、夜汗;
血小板持续下降,出血不止;
骨髓检查发现异常细胞比例升高。
这时必须完善检查,包括骨髓穿刺、基因检测、染色体分析等,不能仅靠血常规判断。
中医干预血液病,重点在“调”
中医不是治标,而是治本。血液病初期,中医重在调脾胃、补气血、活血化瘀。常用药如黄芪、当归、党参、丹参、三七等,讲究辨证配伍,不能盲目使用。
中医更重视“体质调理”,比如阳虚体质的人,容易气血不足;而阴虚体质的人,则容易内热动血。“虚实结合、寒热并调”,才是中医治疗血液病的关键。
血液病患者,日常怎么做?
定期复查:尤其是骨髓检查和血象监测,发现异常早干预。
避免感染:血液病患者免疫力低,一场感冒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。
慎用药物:部分药物对骨髓有抑制作用,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饮食调养:中医强调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,饮食宜清淡、易吸收,少寒凉、忌暴饮暴食。
情绪管理:情绪波动大,直接影响气血运行,是中医所说的“七情致病”之一。
别让“血液病”成为“癌前病”
血液病不是绝症,也不是癌,但它有可能成为“癌前病”。关键在于早期识别,科学干预。
现代医学强调分子靶向、精准治疗;中医重视体质调理、辨证施治。两者结合,才能真正控制病情,延缓甚至阻止癌变。
血液,是生命的河流。别让它在沉默中变质,更别等它“泛滥成灾”才后悔。
参考资料:① 余光辉. 营养支持改善晚期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研究[C] // 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, 中国营养学会.
全国前三配资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